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民营剧团作为我国艺术表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1.8万个艺术表演团体中,民营剧团占比超过88%。然而,这些“草根”艺术团体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创作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系统性难题。
今年2月,中国剧协推出“壹元金种子计划”,以一元的版权费将作品一定时间内的演出权转让给市县级以下的民营院团排演。“一元版权费”能否破解困局,激活基层文艺生态?记者近日走进浙江宁波镇海海韵艺术团,探究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改革历程。
发展困局:创作成本的挑战
浙江宁波镇海海韵艺术团是一家民营戏曲团体,它的办公地和排练厅位于镇海区一栋写字楼内。这段时间,艺术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一部新戏——越剧男女合演剧目《何文秀》,计划8月在宁波狮山剧院进行公演。
海韵艺术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便以地地道道的“草根”气质活跃在当地戏曲舞台,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民间团体里,超半数成员并非职业戏曲演员,多是职场人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戏台的“跨界票友”。团长卢宏海坦言,尽管一些成员们的基本功训练与科班出身的专业院团演员相比尚有差距,但演员们对剧本的文学内涵与艺术价值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这份源自民间的鲜活表达力,恰恰构成了民营剧团最珍贵的生命力。
卢宏海介绍:“最初是一批超级喜爱戏曲的人走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剧团。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又引进了一些新鲜血液,招了一些艺校毕业的学生,结合一些当地资深的票友组成现在的剧团。剧团里有宁波大学的老师、有医生……各行各业都有,到现在全职的也有十几个,因为大家都喜欢戏曲,所以能碰撞出火花。”
多年来他们坚持走村串乡搭台唱戏,先后排演了《风雪寒梅李三娘》《祥林嫂》《守财奴》等越剧、甬剧经典剧目。
《君子成忠》是聚焦近代“宁波商帮”题材的原创大戏,再现了宁波商帮先驱叶澄衷(原名叶成忠)的人生传奇。作品受邀参加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的作品,实现了宁波群众文艺团体创排精品剧目走向全国的突破。
去年,他们的原创越剧《君子成忠》还如愿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卢宏海说,剧团年演出最多时能超过300场。
卢宏海说:“因为我们团既能演甬剧,又能演越剧,所以说在每个场次的演出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穿插地演,老百姓能看到两个剧种,演出比较有新鲜感。”
十几年来,在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中,剧团把传统名段和原创新剧带给观众,卢宏海也逐渐意识到,原创新剧凭借故事的新鲜度,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关注。因此,近年来剧团一直保持每年推出一定比例的原创剧目,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卢宏海说:“80%都是传统剧目,因为创作精品需要投入很大,我们民营院团也吃不消这么大量的资金投入创作排练,所以20%的比例是原创剧目或者改编剧目。作为民营剧团,应该有一定的定位,要有自己的梦想。在守住传统剧目的同时,剧团应该要有自己的剧目,往精品创作这条路也是要走的。”
浙江宁波镇海海韵艺术团排演的越剧经典大戏《风雪寒梅李三娘》
然而对于民营剧团而言,精品原创剧目的打造并非易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李国杰告诉记者,民营剧团面临多重挑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演出收入维持运营,而政府购买、企业和社会赞助等外部支持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收入体系。此外,由于缺乏专业主创人员和固定的创作经费,剧团不得不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原创剧目的开发与推广受到严重制约。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民营剧团在原创剧目上的投入与创新。
李国杰说:“因为民营剧团尤其是县以下民营剧团,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好作品,他们没有版权不敢演,导致他们的创作水平很难提升。剧本,一剧之本,中国剧协提出‘壹元金种子’计划,就是把全国的优秀剧作家的好作品征集过来,让大家一起来支持县以下民营文艺院团的发展,象征性地只收取一元钱版权费,那么县以下的民营院团可以在这些作品里挑选,挑选以后再与作者本人(剧作家)签订协议就可以使用这个版权了。”
中国剧协发起“壹元金种子”计划,号召全国剧作家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拿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以一元的版权费将作品一定时间内的演出权转让给市县级以下的民营院团排演,切实助力民营院团发展。
探索破局:从“降本增效”到“全面开花”
民营剧团是戏曲艺术普及的主力军和基层市场的深耕者,也是推动中国戏剧繁荣的重要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一元版权”究竟能撬动什么?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怎样的助力?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48.84万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然而,在演出市场繁荣的背后,民营剧团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戏剧家协会民营戏剧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春梅说,“壹元金种子计划”中,剧作家保留署名权,象征性收取一元版权费,既保障知识产权,又支持基层公益。此举激发创作积极性,为民营剧团提供合法改编空间,推动剧本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创作与服务的双赢。
王春梅说:“对于‘壹元金种子计划’,我们剧协其实已经酝酿了很久了,是在今年年初启动的,举行了首批的剧作家和民营剧团的签约授权仪式。首批签约的有20部作品,剧作家的作品会授权到民营剧团去排演,丰富他们的演出剧目,开拓更多的演出市场,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新途径,为剧作家优秀作品更广泛地宣传。”
第一批签约剧本包括徐棻的《燕燕》、陈明的《十品村官》、陈涌泉的《婚姻大事》、王勇的《英子》等,这些作品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和民间传奇,都是历经市场检验、群众喜闻乐见、美誉度高的经典之作。“壹元金种子计划”实施后,民营剧团无需承担新创剧目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可直接排演已有口碑的成熟剧本,既降低创作风险,又快速提升演出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壹元金种子计划”将分阶段完成授权和出版100部作品。第一批签约剧本共20部,包括徐棻的《燕燕》、盛和煜的《十二月等郎》、姚金成的《琵琶记》、陈彦的《迟开的玫瑰》、陈明的《十品村官》、罗周的《一盅缘》、陈涌泉的《婚姻大事》、王勇的《英子》等。
卢宏海所在的浙江宁波镇海海韵艺术团申报了编剧罗周的锡剧《一盅缘》。该剧曾由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于2011年11月创排演出,到目前为止已经演出一百余场。卢宏海说,这部作品唱词优美,同时它讲述的是爱情故事,非常适合通过擅长抒情的越剧来演绎。
卢宏海说:“这个剧本是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创作,应该说是免费地提供给我们民营剧团排练,这可以解决我们剧团的剧本创作难题,减轻了我们资金的压力。”
“壹元金种子计划”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良性生态。由于民营院团身处基层,从事着深入田间地头的演出,最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他们了解演出中观众最直观、最真实的反响,能够及时回应观众的批评意见,在后续剧情中做适当调整,这对作者来说也是难得的一手资料,为以后的剧本创作指明方向。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认为,民营剧团培养了大量戏迷,这代剧作家很多因观看民营演出爱上戏剧。这种双向滋养关系,通过计划得以延续——优秀作品在多剧种转化中获得新生,创作者也能获得基层演出的鲜活反馈。
陈涌泉说:“我们这一批剧作家,也都是看着民营剧团的演出而爱上戏剧的,后来都走向了专业的创作的道路。现在我们剧作家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奉献出来,支持民营剧团发展,其实也是一种反哺。‘壹元金种子计划’中间所有剧作家的这些代表作都已经有了不同的剧种排演,再换为一个新院团新剧种排演的话,肯定有一个转化过程,这样一来既是对同一剧本的多种表达,同时也是对剧本的适应性的检验。”
民营剧团作为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石,通过市场化生存和错位发展,贡献了全国86.9%的演出份额。面对人才培养、评奖通道和展示平台的挑战,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先后推出“艺苑撷英项目”“壹元金种子计划”,提供经典剧本与展示舞台,助力青年人才培养和“看家戏”打造,提升竞争力。
在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浙江台州乱弹剧团一级演员鲍陈热成功“摘梅”,成为梅花奖开辟民营剧团申报通道后首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图为鲍陈热在折子戏《痴梦》中的演出剧照
今年5月,浙江台州乱弹剧团鲍陈热获梅花奖,成为评奖改革后首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浙江省民营文艺院团协会会长、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回忆,消息公布当晚,他接了不下50个电话,打电话的全是民营剧团团长,他深切地感受到精准扶持和荣誉认可对民营剧团发展的重要性。
尚文波表示:“有些人比我还激动,特别有些女团长说得眼泪咔嗒的。其中表达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民营剧团终于可以评到梅花奖了。这种身份认同感对民营剧团的人来说相当重要,振奋信心,激发民营剧团创新创业,做大做强。这些民营剧团持续发展做下去,会带来更多的‘蝴蝶效应’。”
2025年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交流展示活动从全国甄选了10部大戏,涵盖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闽剧、潮剧、锡剧、琼剧、台州乱弹、蛤蟆嗡等十个剧种。
2025年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交流展示活动近日在浙江台州启动,活动涵盖戏曲展演、专场演出及研讨等板块,为民营剧团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既呈现传统经典,也展示原创精品。卢宏海代表剧团参与活动后,便匆匆赶回剧团,投入紧张的演出排练和新剧创作工作中,他说,今年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新剧已经得到了各级精品创作扶持基金近50万元。
卢宏海说:“我们的越剧《一盅缘》已经列入2025年度镇海区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正在启动中。我们下一步就是邀请导演、作曲等一系列的主创人员组成筹备小组,力争明年6月份之前把这个剧目搬上舞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剧协正积极回应数十家民营剧团的诉求,通过与剧作家紧密合作,加快优秀作品授权进程。“壹元金种子计划”的创新实践,为解决民营剧团“无米下锅”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当专业剧作家与草根剧团形成创作共同体,当一元版权费打破知识产权壁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帮扶机制,更是一种文化反哺的良性循环。在政策的支持下,民营剧团正从“文化毛细血管”转变为“戏剧火种源”,它们用近90%的演出份额证明,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永远生长在带有烟火气的排练厅里。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或许正是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存续发展的最坚实根基。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