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论坛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魏红主持。

8月1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公布今年四川民营经济“半年报”: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787.9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5.7%,与上年同期持平。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面,四川民营经济交出了一份稳健有力的成绩单,彰显出发展韧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间投资持续回暖

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混凝土泵车长臂挥舞……走进成都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中发天信轻型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全力冲刺:7月项目全面进入结构施工阶段,预计年内将完成全部主体结构,明年初启动设备安装调试。

“从土地审批到开工建设只用了3个月,政府部门在项目用地、电力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了我们精准帮助。”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预计2027年投产,届时将建成全国首个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形成年产500台轻型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政策护航激发活力,四川民间投资持续回暖。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由上年全年下降1.3%转为增长,增速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3.5个百分点。分市(州)看,实现正增长的市(州)由2024年的10个增至15个,投资回暖面持续扩大。

“这一连串积极信号说明四川民营企业的预期在增强、信心在提升。”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许彦认为,民间投资回暖得益于四川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民间项目投资政策支持力度。

今年3月,《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管理办法》出台,这是四川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推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倒逼21个市(州)提升服务效能。今年5月,四川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五个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聚焦企业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以成都为例,今年以来,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工作,组建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精准响应企业需求;全面推行“亮码入企”,规范执法检查;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推动全市新制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事项比例不低于30%,今年1—6月全市兑现惠企资金超50亿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效力渐显:上半年,成都民间投资表现亮眼,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2%。

民间投资回暖也显示出产业韧性和升级态势。上半年,全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民间资本也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投资重点向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等领域集中。

“公司二期项目计划2025-08-03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产20发谷神星二号火箭的产能,为资阳商业航天产业再添新动能。”四川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崔品表示。

经营主体提质扩容新登记民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

一个地区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着当地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省民营经营主体总数达到906.2万户,突破900万户大关,这意味着四川每9个人就拥有1户民营经营主体。

再看经营主体结构。截至6月末,全省民营企业259.9万户、同比增长4.6%;个体工商户636.2万户、同比增长1.5%。此外,上半年,新登记民营企业17.5万户,同比增长16.0%。

“在当前全国经济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的大环境下,四川民营经营主体的扩张,显示出四川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彭亮表示,民营企业总量持续扩容、新登记数量强劲增长,也彰显出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众多新登记的民营企业,有望在未来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带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从何而来?

惠企政策持续加码。今年以来,四川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提升登记审批服务水平。以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改革为例,和去年相比,审批环节从17个精简为2个,申请材料由35份精简至17份,办理时限由48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有超过1.26万家餐饮店实现快速开业。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行业掀起热潮,吸引了大量创业者投身其中,带动民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彭亮表示。

此外,随着融资、用能等要素成本不断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递交申请材料后,仅用了3天时间,500万贷款就到账了。”成都速易联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唐代云说。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研发生产高速连接器等产品,今年3月,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联合政府部门推出“壮大贷”,将企业59项专利和产学研成果纳入评估,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快速放款,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开拓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民营创新型中小企业、民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066家、4014家、380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3.1%、88.8%、78.2%。技术交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技术合同登记项数、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技术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20.4%、23.0%、14.4%。

(记者 史晓露)

编辑:王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